河北省今年把“燃煤管控”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集中力量在煤炭的清洁化利用上打响攻坚战。半月谈记者日前走访了解到,河北各地“控煤”行动按实施方案逐步展开,但治理过程中面临企业成本增加、治理技术不接地气、政策正向激励不够等难题。
成本上升:企业压力倍增
在今年“控煤”行动中,河北省重点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燃煤锅炉治理及推进煤炭洁净高效利用等行动。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散烧煤治理上,一些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2到3倍。
邯郸市今年计划取缔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675台,替代为使用天然气、电能、生物质等清洁能源锅炉。邯郸红旗家具有限公司过去有2台燃煤锅炉,目前已拆除一台,另一台进行了“煤改生物质”改造。“生物质燃料热值低,同样热量的情况下,2吨的生物质燃料才能顶1吨煤。而且目前煤价大概五六百元一吨,我们用的生物质燃料每吨需要850元。生产中大概五六分钟就用一袋,高峰期一天大约烧七八吨。”公司主管环保的负责人李洪林说。
记者走访一些企业了解到,燃煤锅炉改造中,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冬季取暖费用等普遍增加,相比改为生物质燃料的成本,改电改气的成本更高。改电改气,除了运行成本高以外,初装费用也非常高昂。邯郸市中心医院去年对医院冬季供暖实施了“煤改气”,改造成10蒸吨燃气锅炉,接口费、施工费及锅炉等初期建设费用共花了1000多万元。
针对民用散烧煤,河北省近年来大力推广清洁燃烧炉具和洁净型煤,但推广并不理想。2014年河北省给某个地级市下达洁净型煤推广任务15万吨,实际完成只有3000多吨。
配套不足:锅炉改了却只能放着
重压之下,河北各地燃煤锅炉改造倒排工期、紧锣密鼓进行,但也同时面临天然气气源不足、改造技术不成熟等制约,部分进行了环保改造的企业面临锅炉改好了却只能放着的尴尬。
蒙牛乳业(唐山)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进行了“煤改气”改造,由于气源不稳定,企业不得不保留了一台备用燃煤锅炉。“天然气冬季供应不上,经常断气,短的时候断气半个小时,长的达到2小时。突然断气对企业影响很大,需要重新清洗设备,4个小时后才能恢复生产。”技术厂长王建说。
唐山市环保局丰润分局副局长刘晓勇说,目前区内有五六家企业锅炉改好了,但天然气过不来,只能放着。一些企业用罐车自己转运天然气,存在着安全隐患。
此外,一些燃煤锅炉改造治理也存在技术不切实际、难推广等问题。河北省政府今年和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3年内将对河北近3万台企业和居民小区燃煤锅炉进行“微煤雾化”改造,约相当于河北燃煤锅炉总量的三分之一。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这项技术在实践中推广存在难点。
“首先是改造成本太高。前期改造一台40蒸吨锅炉需投入1700万元,加上其他附属设施投入,共需3000万元以上。我们曾对一个老旧小区供热锅炉改造做过核算,改造后冬季供热成本达到一平方米40元至50元,而目前取暖费是一平方米30元。其次是“微煤雾化”对煤质有要求,必须烧含硫量0.3%以下的煤,这种燃煤比一般煤价格高出很多。”邯郸市发改委环资处工作人员马赛说。
激励不够:补助的钱连拆锅炉的费用都不够
记者了解到,虽然中央财政每年都会安排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今年各级政府也在燃煤锅炉治理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补偿标准仍然偏低。记者采访的一家公司今年拆除了一台4蒸吨锅炉,由于处于闹市区不能爆破拆除,40多米的烟囱是2个工人花了半个月一点一点敲下来的。公司负责人表示,锅炉拆除后政府可以给2.5万元的补助,但这些钱连拆的费用都不够。邯郸市中心医院供暖改造花了1000多万元,只获得资金补贴40多万元。
而且,奖励资金覆盖面小、获取程序复杂。“资金发放要求很高,一项达不到要求都不敢给,比如要求企业必须有法人,有些私人企业就没有,但它又确实治理了,可我们不敢给。去年拆了70多台锅炉,一共只给了10来台的补助资金。”一名基层环保局工作人员说。
一些基层环保干部认为,在锅炉淘汰和清洁能源替代等大气污染治理中,仅靠财政一次性补贴“杯水车薪”,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发挥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企业环保治理给予更大的正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