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垂柳依依,沐浴着南河道的清风。曾在澳大利亚生活、学习多年的兰州商学院教师张鲜华边跑步边动情地说:“以前回来探亲,几天就待不住了,空气太差了。现在之所以下决心返回家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觉兰州的天正在变蓝。”
曾有人断言,兰州要摘掉多年“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的“黑帽子”,只是个美好的梦想。然而,这个梦想真的变成了现实。
兰州变了。笼罩城区数十年的“大锅盖”终于散去,天蓝了,风清了,云白了。兰州市空气质量一路攀升,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上年增加28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浓度比“十一五”末分别下降28.07%、18.75%和13.38%。2013年1月1日,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公布,兰州市在全国47个环境重点中心城市中平均污染指数排名第28位,在全国113个重点考核城市中平均污染指数排名74位。
这两个并不靠前的名次,对兰州而言却有着非凡意义,这意味着兰州甩掉了“全国空气污染最重城市”的帽子。
兰州变了。黄河岸边,滨河路上,每天清晨都是晨练的人们。水车博览园的管理员告诉记者:“过去污染严重,地上和树叶上满是灰尘。现在灰飞烟散,空气澄净,每天在这里晨练的人超过千人。”
兰州变了。“如兰之州”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古老的金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黄河风情线、百年中山铁桥、黄河母亲雕像前慕名前来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2012年,兰州市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今年1-8月,兰州市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达2058.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再增32.34%。再现的蓝天,沉淀着一份民生情怀,记忆着一段攻坚克难的历程,留给我们不少启示。
治理大气污染是最大的民生
霭霭尘雾和“污染名城”的重压,让兰州市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也令国家、省上及兰州市领导揪心不已,更唤起他们突围“十面阴霾”、建设新兰州的决心和勇气。
2012年,环保部将兰州市列入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试点城市和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规划“三区十群”重点防治城市,先后安排专项资金3.836亿元。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现场具体研究和指导工作,要求兰州市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治理大气污染是兰州最大的发展,也是最大的民生,明确提出要打赢一场整体战、攻坚战。省上专门成立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省人大常委会专门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省四大班子多次组成专题调研组亲临指导工作,并安排1.4亿元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兰州市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信心直面这场艰苦的“战役”。“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必须要坚定不移,抓紧抓好,确保取得突破。对不能到期完成任务的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的态度坚决果断。
兰州市提出“一年全面攻坚、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改善”的总体目标,成立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市长袁占亭亲自挂帅,采用行政、科学、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进行整体攻坚。
高扬科学治污大旗
2012年2月24日,秦大河等3名中科院院士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柴发合等受邀来兰,为兰州市科学治理大气污染“会诊把脉”。
经深入调查研究,兰州市大气污染呈工业、燃煤、扬尘及机动车尾气混合型特征,其中工业废气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约一半,扬尘约占20%,机动车尾气约占17%,低空生活污染约占13%。
找到“病根”,兰州市对症下药,对大气污染治理作出全局谋划,铸造“1+5”治污“利器”:一个总体实施意见和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和生态增容减污5个专项治理方案。
有了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规划和方案,紧接着就是扎实有效的行动。
对重点污染源西固热电、兰州石化、范坪热电、兰州热电、榆中钢厂等,实施24小时驻厂监察和监控平台在线监测;位于城区上风向的30多家砖瓦企业被拆除,城区周边的100家重污染企业,被强制停产减污;启动百家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向兰州新区及远郊县区产业园区搬迁改造;对石化、钢铁、火电等工业污染大户,督促实施脱硫等重大涉气治污项目。
2012年5月,兰州市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污风暴”。兰州市提出“凡煤必改、应改尽改”原则,通过政策、资金、就业支持,分门别类对行政事业单位、各类供热单位进行差额资金补助,以政府补助拉动社会投资推进燃煤锅炉治理改造工作。
2012年,兰州市累计筹集9.92亿元用于供热(气)管网建设、燃煤锅炉改造及污染企业关闭工作。全年完成363台3064蒸吨燃煤锅炉改造,是过去5年的总和,近50%的燃煤锅炉被“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和“煤改气”所替代,共减少燃煤消耗120万吨,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1.98万吨。
“2013年内,兰州市4城区将彻底告别燃煤锅炉时代,实现全部燃煤锅炉和燃煤锅炉污染"双清零"。”兰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闫子江说。闫子江介绍,兰州市今年将对城区内233家、475台两蒸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全部进行治理改造,对城区42家44台两蒸吨及以下的小型燃煤锅炉全部进行拆除、取缔和改造治理。
兰州市对煤炭市场突出源头管控,在城市主要出入口设置煤炭卡口,杜绝有烟煤、劣质煤进城,同时还采取整合煤炭经营企业、建设煤炭专营市场、在餐饮企业强制推行使用清洁能源、对低收入家庭发放优质煤取暖补贴,减少生活用煤带来的低空污染。引导、监察三大电厂“吃细粮”(优质煤),2012年,三大电厂减少煤炭消耗100万吨。
对汽车尾气采取“软”“硬”兼施治理。“软”,就是优化提升交通管理,常年对机动车实行限时段双尾号限行,重大节会和重污染时段实行单双号限行,对“冒黑烟”车辆一律24小时设卡劝返,对“黄标车”等老旧车辆一律到期报废,对达不到环保标准的车辆一律不予入户,对公交车、出租车一律实施“油改气”,在城区全面停售90号汽油。“硬”,就是全面规划实施城市“畅交通”工程,加快建设城市二环路、上跨下穿立交和断头路,建成大容量快速公交,调整优化公交线路,改善小街巷微循环系统,开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有效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兰州市一手打“黑”,一手布“绿”,用心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采取“谁承包、谁投资、谁受益”造林绿化办法,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7%提高到目前的1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市南北两山林草覆盖率达到79%。一道环状的绿色生态屏障萦绕在城区周围,成为一个个天然的“消尘器”。
信心决心苦心恒心
重现蓝天的现实,让兰州的治污怀疑者一再惊叹,折射出的是兰州人民锲而不舍,不信蓝天唤不回的信心和决心。
2012年一年间,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召开28次专题会议。“冬防”期间以“管理无死角、监察无盲区、监测无空白”为目标,实行环保部门对重点工业污染源24小时驻厂监察,公安交管部门对尾气超标车辆24小时卡口管制,工信部门对劣质煤炭24小时卡口管控3个“24小时”管控。当然,这“24小时”,也包括节假日。在闫子江的记忆中,兰州市环保局大多数人当年的除夕是在锅炉旁、监控平台前度过的。
兰州市委决定,由组织部、纪检委组成两个督察组,坚持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一周一考核,对治污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先后对治污不力的7个部门和区县下发督办意见书。
兰州市大打人民战争,创新将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引入治污工作,把主城区按照区、街道和社区划分为多个大网格,再按照楼院划分为小网格,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居民代表、驻区单位、商户代表担任网格员,对污染源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全覆盖监管。
领导重视起来,群众动员起来,网格化管理与数字化监控结合起来,使扬尘和燃煤两大低空污染源得到有效管控。
兰州上空沉甸甸的“锅盖”不见了。兰州市民惊喜地发现,黄河两岸又有成群的鸟在飞翔,兰州人重新拾回了自信。
兰州市内广场、公园、黄河风情线两岸,每天清晨满是晨练的人们,户外活动人数较往年大幅增加。
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曙光显现,但管理者们紧绷的弦一点不敢松。
在今年3月制订出台的《大气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2013-2015年度)》中,兰州市自加压力,提出来近乎“苛刻”的目标。近3年,兰州市将重点实施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林业生态增容减污、空气清新、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8大工程,在近郊四区重点控制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并逐步扩展至主城区周边10公里范围内。力争到2015年,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85%以上,年日均空气污染指数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10%。
“如兰之州”,兰州之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全国服务热线
0394-6792297